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的《消費主張》欄目近期持續報道了一些地區“免費體驗”的所謂內幕,指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服務老師憑什么對你那么好”之類的言論,筆者對此持有不同的意見。
首先,免費體驗只是一種營銷手段而已,不是騙人的伎倆。承認它是營銷手段就是承認每一個免費體驗店都是一個企業,具有企業共同的屬性,贏利是它的目的,也是它存在的根本所在,沒有一個企業是純公益性質的。所謂“免費體驗”就是先體驗產品的效果再由自己決定是否購買,當然服務人員也會進行勸說,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說免費體驗是騙人的,那么超市里的免費品嘗呢?化妝品的試用裝呢?是不是都是騙人的把戲?從另一個方面說,免費體驗不但不是騙人的,而且還是一種對顧客更有利的營銷方式。試想,我們身邊有多少買了東西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后才發現質量有問題,想退退不了想換卻很麻煩的情況。如果每一種商品都可以免費體驗一段時間再根據效果由自己決定是否付款的話,對消費者而言是一件多么有利的事情!
其次,一種商品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不是某個人或者公司一拍腦門就可以決定的。所以價格高還是低要看消費者是否接受這個價格。“免費體驗”在中國出現已經有近十年了,尤其是近幾年,這一行業發展迅速,各種類型的產品和五花八門的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不可否認,每個行業都會良莠不齊,員工的素質更是差別很大,由于準入門檻很低,有些員工甚至高中都沒畢業,你不能指望這樣的人說出多么負責任的話來。如果您相信了什么“包治百病”、“做理療可以代替藥物治療”“不做理療就會死”之類的話,那么我只能說您太容易輕信了,回去翻一翻醫療常識的書籍就明白說這樣的話都是忽悠了。然而發展過快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大家不但在拼質量拼服務而且還在拼價格,這對廣大消費者來說是也是一件大好事,因為這樣至少可以擠干泡沫,讓價格回歸理性。
再次,天下的確沒有“免費的午餐”,卻有“先嘗后買的午餐”。如果有這么一個人,開了家商店,每天拿著房租、發著員工工資,并且給每個光臨的顧客一份禮品,但并不賣東西,您認為這正常嗎?他的店能維持多久?對店主來說,選擇“免費體驗”的方式風險還是很大的。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顧客不是傻子,而是一群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都很豐富的中老年人,他們的消費特點就是不沖動很理性。他們不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會買嗎?現實情況是有很多中老年人開始是沖著禮品來的到后來就是沖著效果來的。再多的禮品也不能長期吸引顧客風雨無阻的前來體驗。
最后,有一些人懷疑服務人員的熱情是包藏禍心,打感情牌。沒錯,老年人渴望親人的關心與照顧,在每天與服務人員的接觸中慢慢建立了感情,這些都是難免的。《消費主張》有一期節目叫做“天上掉下個干女兒”,說的是一個免費體驗店女服務老師對一老人很好,經常到她家去幫她干活、拉家常甚至洗腳剪指甲,老人親生的孩子自己都承認自己長這么大都沒對老人這么好過。暫且不提那個自稱老人兒子的人是不是記者假扮的,(一個農村打工者不會有那個意識和那么多時間跑外地去調查核實宣傳單上每一個細節,因為他要養家糊口)單說那個女服務老師為老人洗腳剪指甲這事,難道就是為了銷售而做秀嗎?這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來。“5.12汶川地震”期間,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董事長陳光標累計捐款1.8億元,卻有人說他是在做秀。陳光標回應說:“我拿的是真金白銀,我希望這樣做秀的人越多越好。”免費體驗店為老人提供了一個免費聊天休息的場所,老人們在這里不但可以唱歌跳舞做游戲而且還可以體會到親情與友情,即使理療沒有效果,單從好的心情這方面來說,對老人的健康也是有利而無害的。有些老人長期孤單、抑郁,心情一好,身體就好了,這不比打針吃藥的副作用小嗎?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不能對所有的免費體驗形式“一刀切”,認為都是騙人的把戲,而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那些賣“野藥”的,我們要堅決反對,必要時可以報警。因為他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賣的都是三無產品,讓我們吃了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成分的東西,對您的健康能有好處嗎?對于“免費體驗”的理療產品,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它沒有毒副作用,最差了也就是沒有效果。我們第二個要做到的就是理性分析,不要盲目聽信什么“包治百病”,不然還要醫院和醫生干嗎?理療產品在每個正規醫院理療科都有,工作原理也大致相同,遠紅外熱灸,促進血液循環等等,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而且對頸椎腰椎膝關節部位的病痛效果更顯著一些。第三自己要做主,感覺好就買感覺不好就不買。要理解,服務人員也是要生活的,他們每天辛苦工作也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好一點,這沒什么錯。請把他們看成是超市促銷員和飯店的服務人員,您可以不認同他們說的話但請尊重別人的勞動。